攀枝花市盐边县人民政府网站欢迎您!  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专题专栏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丨曾尚先:精准扶贫好政策 昂首阔步奔小康

发布时间:2020-11-16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曾尚先,男,彝族,出生于1968年11月,二级肢体残疾,是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红格镇联合村新龙组村民,在2014年建档立卡精准识别时被确定为贫困户。近年来,他依托精准扶贫政策,积极发展烤烟产业,硬生生杵着双拐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自强不息,于2017年底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成为了村里的“脱贫之星”。


祸从天降,如何拨开迷雾找到方向
2012年,突如其来的一场大病——股骨头坏死,把他们一家原本清晰的生活轨迹,敲打的粉碎。为了治病,家里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这场病让作为家中“顶梁柱”的他彻底丧失了劳动能力,也让一个农村家庭陷入深渊。
患病前,家中的担子都在曾尚先一个人身上,他不仅要照顾70多岁年迈的老父亲,还要供养一个正在读高中的孩子,生活中处处都需要用钱。那时,种植那仅有几亩烤烟就是曾尚先家的主要经济来源,1万左右的年收入,除去家庭的各种开支所剩无几,生活的重负压得一家人喘不过气来。生病后,6万多元昂贵的手术费,让曾尚先直接坠入迷雾般的现实中。“一下子遇到这么大的困难,感觉天都快塌下来了,完全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走才是正确的。”说起那段时光,曾尚先满是唏嘘。
一次“伸手”,拉我脱离“贫困”深渊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曾尚先一家才逐渐迎来了转机。2014年,按照精准扶贫标准,曾尚先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脱贫就像一次温暖的伸手,拉曾尚先逃离了贫困深渊
曾尚先家列入精准扶贫户后,享受到了各种优惠政策,有专门的帮扶责任人主动上门为他做心理调节和情绪疏导工作,讲解扶贫政策,缓解思想压力,鼓舞生活信心。此外,全乡全村还按照上级统一标准将曾尚先纳入农村低保,帮助完善评残资料评定二级肢体残疾;每月,曾尚先可领取300多元的低保金、100元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和50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基本生活有了保障;2014年,曾尚先的儿子考入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利用贫困生助学贷款,解决了其子上大学的费用问题;同时,政策帮扶的步伐并没有停步,攀枝花市民政局、乡政府多个帮扶单位从住房、产业、生活、医疗、入学等全方位进行帮扶,“志智”双扶,负担一下子减轻了好多,让他感受到生活的温暖,一家人又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鼓起了生活的信心。
政策好,还要靠自己奋斗
生活逐渐开始步入正轨,儿子也成功步入了大学的殿堂,虽然孩子的学费问题已经被解决,但每年上万元的学习生活开销,也让曾尚先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他决定发展生产摆脱贫困,振作精神后,曾尚先尝试站起来与病魔“拼一拼”。他说,政策好还得自己努力,只要能动弹就不能靠国家养活。
靠着这股不服输的拼劲和对党和政府好政策的感恩之心,曾尚先在和妻子商量后,拿着产业发展补助金和帮扶单位给予的3000元的产业发展启动金,决定开始逐年增加烤烟种植面积,通过发展烤烟来改变家庭经济状况。

“腿脚不便,我慢慢走,山地陡峭,我慢慢上,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弯腰干活,我就带一张凳子坐在地里干,尽可能给我妻子减轻负担。”为了发展好烤烟产业,曾尚先不怕苦不怕累,每天都不辞辛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坚信,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终能致富。种植烤烟过程中,在技术方面如果遇到不懂的,他都会积极向烟站技术人员和同村亲戚那里讨教烤烟种植的经验,通过努力,曾尚先家种植烤烟的面积也从最初的4亩增加到现在的12亩,他的烤烟技术在新龙村民小组也是数一数二。
2017年,靠着他们夫妻二人的勤劳和努力,曾尚先家庭人均收入从2014年建档立卡时的2000元增至9600余元,顺利实现了当年脱贫的目标。近年来,曾尚先家通过种植烤烟,每年增加收入上万元,烤烟生产成为他家增加收入的重要方面。“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在精准脱贫的路上走得如此顺畅。”  曾尚先拿着脱贫致富的“金叶子”,乐开了花。


脱贫之星,昂首阔步踏上新征程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是曾尚先时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党和政府帮助过他的点点滴滴,他一直都铭记于心。每当驻村干部、帮扶干部到他家走访问起他在生活中有无难处时,他都摇摇头挥手:“没有没有,现在我们家不愁吃穿,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这么好,你们为我做了很多,我已经很知足了。”
靠着他不屈的精神和干劲,收入连年增长。2018年,曾尚先家人均收入达到了1.1万余元,2019年增至1.6万余元。他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北京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也能为这个家挑起担子,扛起责任,曾尚先父子决定将当时儿子上大学时借的3.2万元助学贷款一次性还清。
从贫困户到种植大户,曾尚先成了当地的脱贫之星。2020年10月17日,四川省召开了2020年社会扶贫工作推进暨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曾尚先,荣获2020年四川省“脱贫攻坚奖”。


如今,曾尚先仍然坚持杵着拐杖带着凳子去地里干活,他迈向地里的步伐虽然依旧蹒跚,但我们能从他身上看到迈向小康生活的昂首阔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