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盐边县人民政府网站欢迎您!  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盐边旅游 > 盐边风光 > 大笮文化

大笮文化

盐边打箭岩

发布时间:2019-06-12 来源:文广旅局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盐边打箭岩
叶大槐

                                  
  “巍巍打箭岩,闪闪诸葛箭。”在四川攀枝花市盐边县西部有一种当今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古代遗迹。因为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在此段金沙江“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因此在这里的土著人世代口传,说它是诸葛征南蛮时留下的古迹。
       这种古代文化遗迹,仅集中留在县西与云南交接的延绵 10 余公里的四川岩子断岩绝壁上。仰面望去它的确像射入峭壁的一支支箭和长矛。山风吹过,它颤颤悠悠,而且历数百年不朽不坏。
       它是否是诸葛亮南征留下的遗迹呢?直到上世纪 80 年代,经考古工作者实地调查研究后,这才弄清了它的庐山真面目。公元224年(蜀汉建兴三年),诸葛亮率蜀军南征,在今天的攀枝花市五月渡泸进入云南一点不假。可是他为什么到那不是南征主道的川滇交界四川岩子悬崖绝壁上,插上成片区的箭和长矛?难道真值得费这么大功夫在万仞绝壁上插上箭和矛,震慑蛮王酋长吗?而且进入蜀汉时期已大量使用铁制兵器,这些箭、矛为什么暴露在空气中历千年不断不朽呢?带着诸多疑问,经过考古调查,“打箭岩”分布区域最南在距盐边西南惠民乡约 20 余公里的川滇古道山中华坪县蒿枝湾。多数集中在盐边县西从南往北长约 10 公里的四川岩子上。再往西北到江西乡尖山岩子便消失了。此外旧盐边县城至鱸鱼乡途中的观音岩(今二滩湖南侧和米易县马槟榔的曾家岩亦有了。研究古代历史发现,打箭岩分布在秦汉至今的纳西族先民摩梭人聚居区。
  调查中发现,到 20 世纪末被称为“打箭岩片区断崖绝壁上多数的箭和矛,都被当地傈僳族医生当作治胃病的神药,用火枪击落治病去了。这又给“神箭岩”留下了另一个谜。直到对盐边县强胜乡水库白岩子进行实测和研究,这才弄清了“打箭岩”的历史文化面目。
  白岩子是四川岩子北端一段宽 60 余米,高30 余米的石灰岩绝壁。调查时岩壁高处还插着两支“箭”。整座岩壁从小至上大体可划分为五层。悬岩顶上是可以绕道登上的山顶,顶上布满了云南松树林。绝壁上往下数第二层绝壁高约5米,正中岩壁上嵌着两支“射”人的“箭”。用望远镜细察,“箭”原来是用当地山中生长的实心黄竹一剖为二的竹片。竹径约6至7 厘米。一根长70 厘米插入绝壁,另一根长约 50 厘米为楔,从前根嵌孔斜着打入进行固定。以这两根竹为核心,距箭4至5 米的南北两侧岩壁上有两个阴刻圆圈,一圆一缺。实测把两圈用虚拟线与中心“ 箭”连接,绝壁上便会出现一个钝角 15 度、锐角 150 度的等腰三角形,便可知圈与箭的关系。绝壁第三层面高 19 米光滑无物。第四层为高5米,岩腔内绝壁,璧通风又避雨。壁上残留下许多经人工开凿的孔隙。密集处每平米 8至10孔,而且不少孔内都留下黄竹片残断痕迹,有的还生长了草药“岩黄连”。它便是傈僳用以医治肠胃病,可以消炎清热活血的草药。
  据民族史和民族调查资料,摩梭人自秦汉南迁进入雅砻江河谷以后,便定居下来,发展成
  为今天分布于雅砻江中下游的金沙江流域的纳西族。盐边、盐源是他们的祖居地。查阅明、清地方史志,对摩梭有如下简略记载:明万历(公元1573 年至 1620年)建昌道检事范守进著《九夷考》记“摩梭,其人长大黑色……死葬不用棺材富者以绫绢,贫者以布裹缠,用竹笆舁去,杀猪带毛压扁名为猪膘同尸烧之,取其头颅及手足挂于岩上。三年,复杀马延僧作佛事(达博念经送魂返故土),将骨抛去,再不复视。”顾炎武《日知录》亦有同样记载。它便是“打箭岩、诸葛箭”这种定居于盐边的摩娑母系氏族,人死后先火化,再捡头骨、肢骨挂于悬崖绝壁上的“摩娑二次葬”。研究这种古老葬仪,摩娑为何先火葬(化)后崖葬?从史书《西羌传》、《东观汉记》中知:摩梭人先民为西北河湟地带古羌人。他们的始祖爱剑在秦时(公元前 384 年以前)被秦王获为奴隶后逃亡被秦兵追赶擒拿时藏入岩洞秦兵追至见洞中有烈火封闭形似猛虎挡道,而退去。爱剑因此脱险认为神助,后来他被族推举为部落酋长(豪帅)。此后其孙忍带领部下躲避秦威,南下进入四川,其中一支进入雅砻流域与当地笮人实现民族融合称摩娑夷(牧人)。从此火与岩便成为摩娑人的崇拜对象。到今天摩梭人建好住房后最隆重仪式便是在塘中生火,点燃后便令其永不熄灭。家中供詹巴拉(火)”神像。说:“火塘是家的心脏、火驱除恶魔”“火是屋中胆,石是祖先的精灵”。人死后,要请达博(祭司)开丧,送灵回到祖先源地—一西北河湟地区,然后火化尸体。三年举行追祭。之后还要做一个象征性木偶送入岩洞中,这实质上是先火葬后岩葬的明代摩校拆仪的变异。因此“打箭岩、诸葛箭”实际上是一个明代摩梭母系氏族的丧葬区。
  摩梭人是沿袭原始母系制社会历史最长的民族,母系氏族称为“衣杜”,每个“衣杜”有各自片丧葬区。因此,从华坪蒿枝湾到盐边江西尖山,鱸鱼观音岩、米易马槟榔的曾家岩出现了多个古代摩梭氏族悬岩挂头肢葬区。至于每个葬区上部围绕其挂氏族首领头肢骨的箭刻在岩壁上的左右两个圆环,从丽江纳西族《东巴经找巫卜书》中可得到解释。经文说摩梭开天辟地的祖师爷名美利动祖。他与妻子看见太阳从左边射、月亮在右边绕行…太阳是个圆的实体,天天在动,月亮有圆有缺,缺而复生。因此经文开篇才有“左边出太阳,日出今天暖;右边出月亮月出今夜亮。”日月旋转不停从而繁衍了摩梭民族子孙,这便是岩壁高处两个绕着母系氏族祖先挂头肢的箭旋转的解释。而低处第四层岩壁有许多的岩壁上插箭孔,它便是该氏族成员挂头骨肢的葬区。
  至于“打箭岩、诸葛箭”为何都在高山或二半山区。这是因为雅砻江下游为阶地气候带高山寒冷,二半山温凉,河谷坝区炎热。海拔每升高百米温度降低一度,古代医药条件不发达居住河谷区炎热多恶性痢疾和其他传染病人无力抗御所致。考古调查得知古代摩梭人多聚居在二半山区和山区。这便是“打箭岩、诸葛箭”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