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盐边县人民政府网站欢迎您!  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盐边旅游 > 旅游指南 >

盐边菜概述

发布时间:2019-06-05 来源:文广旅局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盐边菜概述

 

  一

  盐边县位于四川省西南边陲,攀枝花市东北部,东与米易县、凉山州会理县交界,南与攀枝花市仁和区、东区相连,西与云南省华坪县、宁蒗县接壤,北同凉山州盐源县毗邻。幅员面积3346.46平方公里,辖4镇12个乡(其中彝族乡4个、苗族乡1个、傈僳族乡1个),全县人口20.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有彝、傈僳、苗、纳西、傣、回、白、仡佬等24个,共4万余人,成昆铁路、京昆高速公路过县境,二滩水电站建于境内。
  盐边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三源河、雅砻江沿岸居住,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大笮县,其后县置沿革几经变化,清宣统元年(1909年)设厅,始名盐边,民国二年(1913年)改厅为县,1950年3月盐边解放,1997年7月因二滩电站建设,县城从健康镇整体搬迁到桐子林镇。

  二

  盐边是一个多民族山区农业县,素有“宝山秀水”之称,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良好的生态,独特的民俗,封闭的自然环境,稀少的人口,以及多种少数民族自给自足的传统,使盐边处于独特而自然天成的状态。少数民族“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会煮饭就能做菜”,他们与汉族一同创造了盐边独特的饮食文化。
  长期生活在大山里的盐边人,练就了顽强的生存能力,他们知道如何向大山索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从而养活自己。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及农副产品是盐边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从而保证了盐边菜本地取材,传统制作,麻辣适中,少油淡盐,山乡风味的地域特色风味。无论在城市乡镇、街头巷尾,盐边菜都具有极强的普及性,盐边人好吃、会吃,能制作、善品尝,只要是盐边人,一眼便能识别盐边菜的真劣。
  盐边菜起源于盐边民间,在长期封闭的环境中形成了深厚历史底蕴,膳食内涵丰富,保健养生功效明显的盐边菜体系,并得到老百姓普遍的认可和接受,源远流长传承至今。

  三

  原料是盐边菜的根本和核心,主料、辅料、佐料均产于本土。猪、牛、羊、鹅等家禽家畜基本上是野外放养,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中草药”。解放前盐边菜用的主料绝大多数是猎户狩猎的野生动物肉类,称为“山珍”,随着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规的实施,现在餐桌上已改用家庭饲养替代。辅料中的瓜果、蔬菜是自种的,用的农家肥,不含农药;香菇、木耳、山药、杂菌、燕窝、蜂蛹、蕨苔、竹笋、树花、野菜、爬沙虫、石花菜、板栗、核桃均产自高山或河流;盐菜、泡菜等出于农户。花椒、海椒、生姜、大蒜、葱、芫荽、木浆子、豆瓣、豆豉、糟海椒等佐料都是出自农村的无污染食品。
  盐边菜有“无本味不爽”之说。在烧、炖、煮、烤、煎、卤、腌、炒、拌、蒸、炸各个烹饪手段中,掌握水量,采用不同的火候,通过辨别原材料具有的温、凉、热等特性来合理搭配食物,注重食物的甘、酸、苦、辛、咸五味均衡,常见的有咸鲜味、麻辣味、蒜香味、豆瓣味、五香味等十几种,有的相辅相成,有的则互为相克,构成嫩、脆、酥、干、香,每个环节不仅口感适宜和营养,还能体现搭配美感。突出麻辣鲜香,原汁原味,火八和热烙,味浓汤鲜,增进食欲,有益健康,老少皆宜的特点。完全满足那些只求吃饭讲实惠,讲养生重营养,讲环境重品牌,约会友人图宁静,隐匿独酌品文化的各类人群的需求。
  从刀耕火种到农耕文明,从衣食无愁到现代生活,盐边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区域和不同民族之间,从热菜汤羹、锅煎烙炸到蒸煮烘烤,在制作同一菜品时都会有不同的烹饪习惯和不同的味道,都在保留原料的天然属性和菜品的基本风味后融会贯通,博采众家之长,不断创新和发展,原来本地不出产的各类辅料、佐料也被广泛使用。特别是近年来,为适应众多食客需求,烹饪界的大厨、名师和高手引入其他菜系之长,对盐边菜品进行改良,创新品种不断出现,创新盐边菜和传统盐边菜交相辉映。

  四

  盐边菜系分为中餐、火锅、烧烤、小吃等类型,菜品以荤为主,荤而不腻,素菜和小吃搭配的宴席注重和谐的饮食环境,不仅要求餐具整洁,桌椅摆放正中,还要求环境清静雅致。农村宴席称为“九大碗”,蒸菜、卤菜、炸菜、炖菜、炒菜、腌菜、拌菜、煮菜、小吃样样齐全,群体特征相当明显。有“席不正不座,无酒不成席”之说,分长幼、宾主依次入座,席间可议论正事,勾兑情感,主人为长辈或客人敬酒夹菜以示尊重,酒歌、酒联营造气氛,热情周到、大方豪爽。火锅图个热闹,较为随和,饮酒吃菜划拳唱歌尽兴即可。烧烤称为闲餐,是三朋四友休闲娱乐吃耍的交心餐。小吃称为打点心,可根据自己的饮食爱好自取所需,气氛较为宽松和谐。

  五

  盐边菜同川菜一脉相承,又与川菜有不同的特色和风味。菜品含川菜基本元素的基础上,以汉族烹饪技术为主,兼容各少数民族之长,与川菜之别在于,一是少油淡盐,健康养生。历史上盐边长期处于较为封闭的贫困山区,青油产量极少,不生产食盐,食用油和食盐是稀缺之物,在烹制盐边菜时尽量少用或不用油,盐味淡而不咸,使盐边菜独具地域特色和健康养生魅力,如:成菜不出现油汤淹菜,拌菜不会另加熟油、香油或麻油。二是用料单调,制作简单。烹饪时只须按照自己的口味和喜好,该用的调料才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如:油底肉、回锅肉、炖鸡、炒鸡纵、炒杂菌等成菜不会用豆瓣、胡椒、味精、酱油等外来调料。三是同一配料,多菜使用。如:坨坨鸡、猪、牛、羊,泡菜鱼、钢鳅等均使用同一种调料,却各具特色,口味各异。四是甜苦搭配,相得益彰。如:盐边人喜爱青菜(苦味)煮老南瓜(甜味),无盐无油,是甜苦配达的典型代表。五是有味无形,刻骨铭心。如:坨坨肉、三源豆生等成菜,麻辣味浓,叫人刻骨铭心的痛快,却看不见辣椒、青花椒的综影。六是蘸水品种繁多,每餐必备。盐边汤菜都须配备蘸水,烧烤、卤菜须配备干碟,用姜、葱、蒜、芫荽、青椒、味精、花生面、芝麻面、核桃面与糊海椒、红海椒、小米辣、干海椒面、糟海辣、青海椒、油海椒配搭成各式各样的蘸水,让主体菜在蘸水的伴随中,呈现丰富的味觉体验。七是餐餐白水菜,解油腻又爽口。无油无盐的白水煮菜配搭蘸蘸水(农民蘸水),为盐边菜的地域特色。八是青花椒广泛使用,麻香味浓。盐边菜离不开鲜青椒,使用时不须将其宰碎,不看重它的麻味,而是取其鲜香微麻味,一般不使用红花椒和少用花椒面。九是盐边人有吃“野”和吃“杂”的特点,所谓吃“野”指食用野生动植物,所谓“杂”主要指动物内脏和干杂食物及杂粮。十是盐边菜少用或不用糖、酱、酱油、豆瓣、味精等,保持其本味,突出味浓汤鲜,原汁原味。选自《盐边菜》(成都时代出版社)